曾國藩不愛財
●曾國藩(一八一一—一八七二)原名子城,字伯涵,號婿沐。因消滅太平天國有功,被賞太子太保銜,錫封一等侯爵,世襲罔替,賞戴雙眼花翎。在中國近代史上,曾國藩獲得的評價是天壤之別,推崇與指責,同時加於一身。大陸近十年來,隨著對傳統文化的重新認同,社會風氣變化,對曾國藩的認識也不再簡單地執著於他鎮壓太平天國的「罪過」,還地注意他在思想上和學術上的影響,著重他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承諾和頌揚。
岳飛將軍說過:「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怕死,則天下治矣」。曾國藩任文官,他又創建湘軍,作到了岳飛所說的話。在他入翰林院以後,立誓不發財,曾國藩說:「自三十幾以來,即以做官發財為恥,以官囊積金遺子孫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總不靠做官發財以遺後人,神明鑒臨,予不食言」。
曾國藩治家方法一個是「勤」,另一個是「儉」。曾國藩生長於一個勤儉孝友的農村家庭,雖任侍郎、任總督、任大學士,一直到死,他的家庭生活仍然和過去一樣,沒有變化。曾國藩日常飲食,以一葷為主,非客到,不增一葷,時人稱之為「一品宰相」。
他升官做到了兩江總督(管轄現在的江蘇、江西和安徽三省),他的鞋襪,仍規定由夫人及媳婦、女兒縫做。晚上,太太、媳婦和女兒都要績麻紡紗。據說曾國藩三十歲時曾添青緞馬褂一件,家居不捨得穿,僅在慶賀及新年時穿一次,一直保存三十年,仍然如新的一般。
曾國藩嫁女,規定壓箱銀二百兩。當他嫁二女兒時,他的九弟曾國荃(浙江省巡撫)不信僅有二百兩,開箱檢查,果然不假,嘆為太少,乃另贈給四百兩。
曾國藩做兩江總督,弟弟做巡撫,子孫增多,舊屋不夠住,九弟用銀三千兩新建一屋。曾國藩知道後很不高興,他立即寫信給弟弟說:「新屋搬進容易搬出難,吾此生誓不住新屋。」
直到他在總督任上去世,始終未進新屋一步。
晚清著名學者容閎畢業於美國耶魯大學,並在曾國藩的幕府中工作多年,被譽為通達時務的人。他說:「一八六四年湘軍攻克天京(現為南京)時,曾國藩掌握七、八省政權和財權,絕不聞其侵吞涓滴以自肥或肥其親屬」。容閎又說:「文忠(李鴻章)絕命時,有私產四千萬兩以遺子孫;而文正(曾國藩)則身後蕭條,家人清貧如故也。總文正一生之政績,實無一污點。其正直廉潔忠誠諸德,皆足為後人模範,故其身雖逝,而名足千古,其才大而謙,氣宏而凝,可謂完全之真君子而為清代第一流人物,亦舊教育中之特產人物」。
左宗棠給李勉林的信中說:「……上年弟在京寓(北京),目睹栗誠(曾紀鴻,曾國藩第三子)苦窘情狀,不覺慨然,為謀藥餌之資,殯斂衣棺及還鄉喪里之費。」從左宗棠的信可以看出,曾國藩封侯拜相,地位那麼高,而其三子苦窘,連買藥和埋葬的錢也沒有。
曾國藩去世後,其女婿聶仲芳在南京籌防局任幫辦,月支銀八兩,幸虧湖廣總督李瀚章送他一個掛名差使,月薪銀五十兩,才能維持生活。
曾國藩生長在湖南湘鄉的農村,從小養成勞苦習慣,能夠勤儉度日,這是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但當他做了大官,仍能保持勤儉作風,這種毅力和見識,實在是難能可貴的。(李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