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则仁

前国防部长俞大维,奉先总统 蒋公之命,於民国廿二年自德返国任兵工署署长,从事国军械弹生产的整备。其时东北已沦陷,中日战争即将蔓延全国,我政府正准备退向西南山地长期抗战·。当时各兵工厂机具陈旧,亟待补充整理,制造技术需要大幅提升,工厂管理更需彻底改进,方能大量生产械弹,供应国军,任务至为艰钜。

维公在美国及德国共十三年,在德国研究及服务期中,与德国之学人及军事学家往还甚多,获得非常丰富的军事及工业学识,深知欲完成兵工生产设备,支援长期抗战,在技术上必须引进大量生产方法,在管理上必须推行企业管理,乃改组兵工署,成立技术、制造与军械三司,积极罗致并培养人才,从事革新整备全国各兵工厂。

英国思索尔著《第二次世界大战简史》,研究在大战初期,英法何以不能抵抗德国之闪电攻击,其主要原因为德国当时已完成其械弹之大量生产准备,能不断补充大规模战争之消耗,而英法各国要再花二年时间,方能赶上德国的生产能量,故初期无法对抗德国持续的大规模攻击。

大量生产是廿世纪新发展的生产方法,要求产品的零件能互换,对零件的尺寸要求精密。例如步枪的口径为7.9公厘,工业方法不能做到完全正确,可以较口径稍大0.04公厘,称为公差。而头发就有0.06公厘粗,可见其精确程度要求很高。测量零件的公差要用样板,核对样板要用对板,校正对板要用标准样块或光波仪器,都极为精密,称为样板制度。零件要做到此种精度,不能完全依赖工人的技能,必须设计专用的仪器、工具、夹具、样板及自动化的工作方法与品质管制的程序,并建立生产线,此项设计及准备工作至为复杂,要求精密,需时约二年。

大量生产之另一要求是改进铸造(翻砂)技术,战时炮弹及炸弹的消耗量甚大,此类弹体都要用水压机压制,而水压机价格昂贵,平时不能多备,战时向国外采购,备时二年,缓不济急,故应改进铸造技术,使铸铁弹体之碳粉球状化,以增加其强度,改进其炮片,用以代替压钢弹体,易於用简易设备大量生产,抗战期中曾有效运用,惟尚未达理想境地,其他有关技术问题很多,不能详述。

兵工署技术司成立後,初由维公自兼司长,後由江杓先生继任,负责推动技术方面的提升,首先选定国军之制式兵器,以为大量生产之目标。

我国制式之中正式步枪,系由德国毛瑟枪改造而成。性能优越,坚固耐用,且适合我国步兵体型。轻机枪则选定捷克式轻机枪为制式,其构造简单坚牢,拆装使用方便,故障甚少,以後英国及加拿大均仿造之。重机枪则选定德马克沁机枪为制式,其性能优良,水冷耐用,故障甚少,部队乐用之。

以上三种步枪,其口径均为7.9九公厘,弹药通用,简化生产与补给,当时日军步兵采用6.5公厘口径之步机枪,其性能均不如我军的制式兵器。

火炮方面,为求短期内能大量生产,供应国军需要,且适应我国当时的经济能力,选择迫击炮为生产目标。我国制式之82公厘迫击炮系仿造法国布朗德81公厘迫击炮,以其重量较轻,能人力背负运输,曲射弹道,适宜山地作战。以後逐步年产60公厘及150公厘迫击炮,大量支援国军作战。

维公审测当时情势,预测将来需要,认为侵华日军的兵器装备,整体上虽优於我国,若国军退至三阳线(洛阳、襄阳、衡阳),进入山区,日军之重兵器将失去作用,国军山地作战所用兵器如步机枪、迫击炮等,其性能均优於日军所用者,将易於掌握胜算,能立於不败之地。

炮兵方面所用之各式火炮则选择最佳性能之型式,采“买炮、造弹”政策,以提早获得时间,并节省外汇。如150公厘榴弹炮及博福斯75公厘山炮,均向欧洲采购,同时获得全部技术资料,以备自行生产各式炮弹及修护配件之用。

关於制式兵器生产数量,当时甚难估计,经研究财力及工业能量,暂定以每月生产一个步兵师的兵器为生产目标。例如中正式步枪的生产线,要求每月生产一万枝步枪,其他兵器之生产数量按编装表估算。

大量生产制式兵器之目标决定後,由技术司核定各种制式兵器之制造图样及检验规格,发交各兵工厂执行大量生产的准备工作,训练员工,设计并建立生产线。制造工具、夹具、样板,整修机器,推行自动化工作方法,并加强品质管制。初期极感困难,一旦准备完成,工作熟练,产量大增。

迄抗战胜利,我国已有兵工厂十八所,遍布於西南各省,包括机械、化工、冶金、光学器材等工业。

管理革新方面,由兵工署制造司负责推行,司长为杨继曾先生,主管全国各兵工厂之制造业务。首先接收各省之兵器制造工厂,加以合并整理,成立各兵工厂,并罗致留学德国、美国、日本的机械、化学及兵工专家接任各兵工厂厂长,授以工商管理、人事、财务的全权,负责各厂生产任务。制造司设考工科,以考核各厂之生产程序及生产能量;设核料科,以统一并准备各厂之主要材料;设会计科,计划并推行兵工会计制度,并以查帐代替报销。

兵工会计制度以成本分析详核各厂产品之制造成本,核定各种产品之单价,根据各厂每月产量拨发制造经费,交厂长全权运用。若节省工料能有盈余,各厂得用以扩充及修护装备,或改善员工福利。兵工署在各兵工厂派有驻厂检验委员,每月验收产品之品质与数量,兵工署与各兵工厂形成买主与卖主的关系。各厂能企业化经营,各自努力改进管理,节省工料以期能有盈余,自行运用,收降低成本,加速成长的双重效果,以後各兵工厂不断扩大、翻新,企业化管理革新为其主因。

成本会计将制造成本分为工、料及摊费三部分,据以研究如何降低成本。例如当时枪弹之成本中,材料占百分之七十至七十五,工资占百分之五,余为摊费,故材料如能买得便宜,用得节省,最易降低成本。多方改进後,每发枪弹的成本当时自二角余减为一角二分,收效甚大。

技术的提升和管理的革新需要大量的技术人才,先准备改进科技人员之官制与待遇,称为兵工技术人员,优予待遇,以与民间之学术人员相当,并制定兵工技术服装,以整肃技术人员之仪容,提高其自尊心。一时国内外学人及专家踊跃投效兵工事业,迅速形成兵工技术人员之坚强阵容。复将兵工学校自汉阳迁到南京近郊,派李待琛博士为校长,充实其教学设备,增聘学者专家,提升教材内容,以培养械弹制造人才为目标。曾亲自讲授“战术与技术”多次,激发师生效力兵工事业之志趣。又利用向欧洲各国采购械弹之机会,派检验团赴各承造厂验收,藉以收集制造蓝图、生产程序,加工方法、品管程序及设计、计算方法等,以为自力生产之准备,多方训练富有实作经验之技术人员,致在抗战期中人才辈出,达成任务。

维公重视研究发展,在抗战前即成立弹道研究所、精密 研究所、材料研究所、冶金研究所及光学研究所等,都要求 有最高的水准。如弹道研究所即请到世界一流的德国克郎兹 博士及夏定博士来南京讲学。材料研究所也请到德国施维宁 博士来华工作。技术司炮兵器材科则请到哈德曼先生主持十 公分炮设计,并计划炮厂筹建。抗战开始後,各研究单位与 各兵工厂同时迁西南各省,然因经费困难,维持不易,不能 如计划发展。

维公提倡“以厂为家”的观念,各厂形成福利杜会,设 立眷村及子弟小学,办好福利设施,以照顾员工生活,培养 下一代,使员工充满希望,爱厂如家。在抗战初期,各兵工 厂奉令西迁,当时运输极为困难,兵工生产之机具设备若经 拆迁而部分散失,则将难以顺利复工。幸赖各厂员工只要有 厂就能有家之信念,每一员工极重视其所用之机器及工具、 材料,尽力保护,慎重运输,以求安全到达目的地。各兵工 厂在抗战期中顺利西迁,迅速复工,供应国军械弹,与其企 业化管理及以厂为家的观念,兵工一家之精神有重大关系。

俞前部长任兵工署署长共十二年(自民国廿二年至卅四年),前四年为准备工作,後八年指挥全国兵工厂大量生产械弹,支援抗战,使国军能械弹无缺,自力抵抗日军,以迄胜利。则仁追随俞前部长多年,深知其处事著眼深远,方法切合实际,以科学头脑,具军事眼光,运用精深之兵工技术及管理学识,来革新兵工生产体系,达成支援抗战之任务,实属难能可贵,迄今仍为兵工後辈所景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