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百年暨南人物志 — 聂崇兴 p263 - 264 聂崇兴(1944一 ),湖南衡山人。1968年毕业于湖南医科大学医疗系。曾在湖南边远地区区级医院从医13年,1980年调入湖南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任教,担任讲师、副教授。1996年调人暨南大学医学院寄生虫学教研室任教,担任副教授、教授,硕士生导师。1999年至2004年任教研室主任。2004年10月退休。 其长期从事人体寄生虫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共发表科研论文54篇,教学与管理方面的论文18篇,获专利3项。科研方面,主要从事分子寄生虫学、多种同工酶测定技术的研究。在凝胶电泳技术的研究上造诣尤深,在对人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陷症的研究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研究等方面有所创新和发现。在G6PD 和SOD同工酶的测定技术上曾居国际先进水平。其中对人红细胞G6PD的研究方面,1989年建立了一种测定人红细胞G6PD同工酶的新技术,能将人红细胞分为16条G6PD同工酶带。1992年在此基础上,又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的 G6PD同工酶测定方法。其论文均发表在荷兰出版的《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方法学杂志》(JBBM)上。以“两种简便快速诊断G6PD缺陷症的方法”获1995年湖南省卫生科技成果三等奖,已载入香港出版的《中华优秀专利、技术精选》中,并被评为1999 年世界华人重大科技成果。研制成功的“筛查 G6PD 缺陷症患者诊断盒”,具有简便、快速、准确的特点,被认为是在技术上的一项重大突破,为国内外首创。其论文发表在《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上。以《筛查 G6PD 缺陷症患者诊断盒及其制备方法》为题申报发明专利,被广州市评定为高科技开发项目。在对自由基学说的研究中,首先对SOD同工酶进行了方法学的研究,首次发现和报道了人红细胞 SOD 存在 11 条同工酶带,并可分为A、B、C三型,其中B型3条和C型5条SOD 同工酶带为非Cu、非 Zn 的 SOD 同工酶均为首次发现。研制的“一种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的外用药及其制备方法”已获发明专利(专利号 ZL 991 16215.3)。研制的实用新型专利“一种能浮于水面的离心管架”(专利号ZL 99 2 36217.2)可应用在生物学和化学实验中,避免离心管在水浴箱中易受水的污染,能简化实验步骤,节约实验时间。主要论文有Determination of glucose -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isoenzymes of Humanerthrocytes
by a thin-layer PAG-IEF procedure, Microdetermination of G6PDisoenzyme
activity in Human erythrocytes by a thin-layer PAG-IEF(该论文获1994年湖南省人事厅、省科委、省科协颁发的湖南省自然科学一等优秀学术论文),Preparation of a diagnostic kit to screen individuals with G6PD
defect and its application on anti-malaria spot in the countryside,《应用TL PAG-IEF方法测定人红细胞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同工酶》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撰写的教学论文有《如何掌握上课的技能技巧》《怎样评价讲授一堂课的优劣》《授课的技能与技巧》等,对青年教师的教学有极好的指导作用。同时,积极参与教学管理,多次撰写有关方面论文供管理部门参考,如《如何提高综合性大学医学院的教学质量》《大学的校内工资改革方案探讨及分配模式的研究》等。 此外,为筹建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作出了突出贡献,被任命为第一届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秘书长,并授予广东省热带医学学会创始人称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