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家”是怎样炼成的?

——解码衡山荆林聂氏

 

李超平

 

 

世家的本义是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而科举是入仕任官的正途,衡山荆林聂氏,即是无愧于“世家”这个称号的湖南著名科举家族,近代又转型为上海工商巨族,这其中自有一番深层的、鲜为人知的奥秘。

荆林聂氏之所以是一个比较特殊的衡山县宗族,首先是因为“荆林”一词是源自它的祖地——清代江西清江县(今名樟树市)荆林村,而不是以衡山本籍的落业地取名。其次,它是一个较晚移民到湖南来的江西家族,迁湘始祖、第十三世聂应禅(字公明)在衡山县城定居下来的时间是明末清初,离明初(洪武年间)的“江西填湖广”大潮已经过去很久。最后,这个家族不是因为贫穷而移民,公明公是一个中医,他在衡山县城开有药铺,并最终定居下来,从某种程度而言,他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好,有别于一般的农耕家庭。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的年末,公明公在衡山去世,他的弟弟应祜(字俊明)则留在原籍荆林终老。

第十四世聂腾蛟,字起龙,生于清顺治十二年(1655)十一月二十日,殁于清康熙二十七年(1688)十月十七日,年仅三十三岁。家史中有“施药济人,享年不永”之叹。原配欧阳傅氏也于二十二岁时殁,子继模;继配旷氏四十七岁殁,子继楷。欧阳傅氏,系欧阳荣楚之生女,傅龙源之养女。龙源无嗣,聂氏来衡开籍,原依傅家旧基,聂氏后裔出于感念,于此处立家庙。

俊明公子仪亭(字起凤),随堂兄聂腾蛟(字起龙)同至衡山定居,但他的嗣子又回到了荆林原籍,故衡山这边最终只有公明公一脉。继楷公于清康熙五十八年(1719)仅三十八岁去世,仅一女,也未能传脉。

聂氏一脉的播衍重任,由第十五世乐山公聂继模承担,他育有先熙、先焘和先照三子,遂分衡山荆林聂氏三大房。

乐山公十六岁丧父,勇敢地扛起了振兴家族的重任,事后来看,无疑是聂氏一族承前启后式的人物,开启了聂家从客居衡山的小家庭向名门望族转变的过程。据《先考乐山大人行状》记载,他曾锐意科举,却因未入籍而无法参加科考,只好随祖父公明公学中医。十七岁时葬父时遇到当地大姓丁氏阻扰,所幸时任县令李长祚(江西南丰人)亲到现场讯明,风波才告平息。他努力度过了独撑门户的各种艰难,并以精湛的医术逐渐赢得信赖和名望,交际圈也逐步扩大,邑令葛黼煌常邀请他在署衙坐诊,并以培养他的儿子读书为回报。次子聂先焘(名焘)即得益于此,先后肄业于雯峰、集贤两书院,并随同塾师彭衡陬在葛家私塾就读,这是难得的好条件。清雍正丙午(1726)取弟子员,乙卯(1735)中湖南乡试举人,乐山公旋即送子进京。至清乾隆丁巳年(1737),再接聂焘中进士的喜报,这无疑是聂家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然也是扬眉吐气的良机、宗族里的高光时刻。庚申年(1740),父子回清江祭扫祖墓,可谓“荣归故里”。壬戌(1742),聂焘馆于长沙马观察署中,癸亥(1743)主讲茶陵书院,乙丑(1745)馆昭潭书院,丁卯(1747)再次主讲茶陵书院,并于该年冬获得截取知县的机会。

聂家父子急忙从江西搭乘粮船赴京,获任陕西镇安知县,旋即亲自送子赴任,后又致《诫子书》详加叮嘱、教诲。聂焘在任颇有政绩,考语有“洁己爱民、守为兼优”之评,并得到时任巡抚陈宏谋的赏识,对《诫子书》也高度激赏,命载入县志。陈宏谋后调湖南,曾亲至衡山拜访乐山公,九十一岁大寿时赠“盛德卓识”匾额、“厚德诒谋跻上寿,大年躭学是儒仙”寿联。父以子贵,荣耀一时无两。乙亥(1755)调凤翔县知县,考语“心切爱民、才优理事”,还担任过三届陕西乡试同考官。因继母、父亲陆续去世而离职,不复入仕。在乡先后主洣江、昭潭、雯峰书院讲席。癸巳(1773),邑侯钟光序举乡饮大宾,显然被尊为本邑著名乡贤了。去世后崇祀湖南省乡贤祠、陕西省名宦祠。著有《环溪草堂文集》《存知录》《时文塾说》行世。生于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九月十八日,歿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初一日,享年七十八岁。

《诫子书》也在后世再度受到关注,1982年6月6日的《人民日报》刊登了时任中共陕西省委副书记、陕西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常黎夫的《实心为民造福》一文,引用了聂家父子的事迹,并赋诗激励当今干部“为父当比乐山翁,做官要赛聂家郎”;公元2018年9月20日,中国纪检监察报刊出《做官要赛聂家郎》一文,多个省市纪检监察部门都予以转载。

 

聂焘育有五子,存活次子肇堂、三子肇基和第五子肇奎。肇堂、肇基都是优廪生,即成绩优异、能得到官方的伙食补助,此时的聂家已经有较好的经济条件送子弟读书,社会地位的提升也在婚配上开始显现出来。

肇基的原配黄氏,为湘潭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进士黄中理之孙女、举人出身广西柳城知县黄之倬之次女、进士出身候补主事黄昌祺的胞妹。

黄中理字文在,放弃仕途,乞归养亲。建观稼楼,终日读书其中。巡抚赵申乔尝访以时事,中理请减长郡田赋,申乔纳之。有《观稼楼文集》《陆舫诗集》。长女适同邑进士、四川高县知县王世瑞次孙绍荃。进士作为科举正途的最高层次,在湖南非常稀缺,黄家是邻邑湘潭县的科第望族,王家是本邑进士之家,他们都是在同一层次上联姻。

第五子肇奎尤其突出,优贡生出身,中清乾隆五十七年壬子科(1792)湖南乡试亚魁(第六名举人)。戊辰(1808)大挑二等,官益阳县教谕,主讲虎溪、东山、洣江、岳屏等书院。著有《迪光堂文集》《晓岳山房诗集》。清嘉庆十七年(1812)三月初一日去世,享年六十三岁。清同治壬申(1872),崇祀乡贤祠。原配康氏,为同邑进士、官至江苏海防同知康曾诏长女。夫人七旬大寿时,阮芸台相国赠“南岳钟灵南陔衍庆;七旬介寿七子成名”寿联。

阮芸台即阮元,字伯元,号芸台,晚号怡性老人,江苏仪征人。生于清乾隆二十九年(1764),五十四年(1789)进士,先后任礼部、兵部、户部、工部侍郎,山东、浙江学政,浙江、江西、河南巡抚及漕运总督、湖广总督、两广总督、云贵总督等职。历乾隆、嘉庆、道光三朝,官体仁阁大学士、太傅。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十月十三日去世,谥号文达。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三朝阁老、九省疆臣,一代文宗。

姻亲欧阳坦斋侍御赠“簪笏满门,芝兰满室;起居八座,介祝八旬”寿联。欧阳坦斋即欧阳厚均先生,字福田,号坦斋,安仁人,清嘉庆四年(1799)进士。曾就读岳麓书院,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聘为山长,连续掌教达27年之久,弟子数以万计,著录在案的弟子达3000人,曾国藩为其中之一,并成了聂家的姻亲。

匾额、寿联尽管是一种客套形式,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聂肇奎的交游、人脉与姻亲又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面,对家庭、家族的声望而言也是一种有力的帮衬与鼓舞。

肇奎育有聂镐敏等七子,一女适同邑进士、户部郎中、贵州道刘诏陞第三子光锟。七个儿子有两个中进士、两个中举人,其余三个是贡生,演绎出罕有的“七子登科”奇迹,祖孙三代有三个进士,在湖南而言也实属罕见,传统意义上的科第世家也藉此成型。

聂镐敏,字丰阳,号京圃,优廪生出身。生于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七月二十四日,乾隆甲寅(1794)恩科举人,嘉庆辛酉恩科(1801)进士,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壬戌(1802)散馆,授翰林院编修,充国史馆纂修,掌拟进奉文字;己巳(1809)升右春坊右赞善,充文渊阁校理;庚午(1810)补日讲起居注官;辛未(1811)升左春坊左中允,授司经局洗马,提督安徽学政、浙江严州府知府。告养回籍,主讲雯峰书院。著有《松心居士文集》《严郡守志》《京圃时文》《雯峰课艺》《皖江采风录》等书行世。清道光十四年(1834)十二月二十八日歿,享年六十三岁。配文氏,以胞弟镇敏长子有瀚为嗣。

聂镜敏,字泰开,号心如,优廪生。生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十月十八日,清嘉庆辛酉(1801)拔贡,壬戌(1802)朝考一等,钦取七品小京官,特授礼部仪制司主事,兼祠祭司主事,内廷军机处行走;充大清会典馆纂修官、方略馆纂修官、礼部则例馆纂修官、纂办《川楚豫三省方略》告成,特旨加二级。粤洋平定军功加二级。主讲邑中雯峰书院、湘潭昭潭书院,题聘主讲两广端溪书院。清道光三年(1823)正月二十三日歿,享年五十岁。继配陈氏,广西榕门相国曾孙女、湖南粮储道、江宁布政司畹香公女。

榕门相国,即陈宏谋,字汝咨,号榕门,曾用名弘谋,因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而改名,今广西桂林人。清雍正朝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不难看出,这桩联姻缘自乐山公与陈宏谋早年的交谊。

聂铣敏,字晋光,号蓉峰,优廪生。生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十月二十三日,乾隆乙卯(1795)正取优贡第一,本科乡试举人,清嘉庆乙丑(1805)进士,殿试二甲,钦点翰林院庶吉士。戊辰散馆,改兵部武选司主事;己巳(1809),仁宗万寿,进呈诗颂,奉御批“胪陈事实,文义优赡”,赏赐贡缎二疋、笔一匣、砚一方;钦取一等,特旨复授编修,充武英殿协修、国史馆纂修、贵州大主考、提督四川学政、日讲起居注官教习,拣发浙江绍兴府知府。

镐敏和铣敏都曾担任过一省学政,即一省主管教育、科考的官员,俗称学台。这是一个临时性的钦派职务,通常从各部院侍郎、京堂、翰林院修撰编修侍读侍讲、科(都察院六科给事中),道(都察院十五道监察御史),各部院郎中等中由进士出身者简用,因此各省学政并无固定品级,若以侍郎而授学政即为从二品,以郎中授学政者即为正五品,唯其必须是两榜进士(即举人、进士经历完整)出身。

蓉峰先生在任四川学政时,出资购买私人宅院,改建为墨池书院。这是成都府在明代少陵书院被毁一百多年后重新建立的书院,其价值不言而喻。在聂蓉峰离开成都后,墨池书院一度缺乏管理,几近荒废,他的儿子有湖、侄子有瀚闻讯后将地契捐给成都县,使之成为公产,咸丰二年(1852)又在原址上增设芙蓉书院。1905年,两所书院合并为成都高等小学堂,1907年更名为成都县中学堂,1952年更名为成都市第七中学,现已经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名校。《成都县志》收录了一篇《墨池、芙蓉两书院合记》,记录了创建原委,称其“足垂无穷而耀后世”。但时至今日,成都似乎还缺一个“墨池书院”的百科词条,除非登陆成都七中的官网,否则世人已经很难知悉墨池书院之名,更别说它所发挥的历史价值。

蓉峰先生缘何在绍兴知府任后致仕尚不得而知,回乡后先后主岳屏、鳌山、鹅湖各书院讲席,去世后崇祀四川名宦祠、湖南乡贤祠。因特旨复授编修,准予本邑建坊,额曰“重上蓬莱”。浙江士民追思遗爱,详请祔祀六贤祠,又建三公祠祀公与汉马俊明、潘绍恩,表明他在绍兴时也是颇有政声的。著有《近光堂经进初稿》《墨香楼时文》《寄岳云斋塾课试帖》《蓉峰诗话》等书行世。殁于清道光八年(1828)七月初十日,享年五十三岁。继配欧阳氏是江西新淦县教谕欧阳元之胞妹,讳梦兰,自号“九畹女史”,德性温恭,文艺优邃,工吟咏,有《和寄岳云斋试帖全稿》。书宗王、赵,尤擅隶、篆;丹青敏妙,兰刻最多;墨迹流衍,海内珍之。生于清嘉庆二年(1797)七月十二日,殁于清咸丰八年(1858)正月十六日,享年六十二岁。育二子四女,长适永州零陵进士、历任刑部山东司主事、广东司员外郎、江苏司郎中,简授福建兴泉永兵备道熊光大;次适同邑举人、历署临武教谕、靖州训导王书坛;三适善化四川重庆府经历、陕西凤翔县知县曾壽;四适同邑太学生汤聿修。

聂镇敏,字鼎按,号菊泉,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三月十九日生,优增生。历任中城、南城兵马司副指挥,特旨以知县选用。殁于清道光九年(1829)三月初九日,享年五十岁。原配衡阳县举人、广东乐昌县知县李昽之女;继配王氏,育三子:有瀚出继镐敏为子,有湘、有豫;二女。

聂鏸敏,字巽敷,号羹梅,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七月初一日,邑增生。清嘉庆丙子(1816)举人,充镶蓝旗觉罗官学教习,补授宝庆府邵阳县教谕,保升云南知县,历署昆阳、会泽、定远、滨川知县,补授建水县知县。殁于清咸丰二年(1852)十二月二十九日,享年六十九岁。

聂鈒敏,字履畴,号竹云,清乾隆五十一年(1786)十一月十六日生,优增生。清道光辛巳(1821)考奏孝廉方正,候选盐课大使。著有《味淡山房文集诗赋》《家塾常言》传世。殁于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六月初三日,享年六十四岁。

聂钰敏,字艮成,号竹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七月二十二日生,廪膳生。清道光乙酉(1825)举人,历任河南新乡、太康、孟津、修武、商水等县知县。著有《迪光堂学约》《古香书屋诗集》行世。殁于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七月二十七日,享年五十六岁。配湘潭顺天乡试举人、江南淮徐兵备道王世峰之女;育有三子五女,长系抚鎧敏女,适江苏广东候补县丞赵兆春;次女适长沙翰林院编修、江西盐道、署按察使司、崇祀乡贤祠余正焕第三子、广东补用盐运司余华本;三适浙江萧山县湖南补用知县陆用和。

余正焕是清嘉庆六年(1801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历官陕安、迤西兵备道,以父老请终养。清道光二年(1822年)在籍帮助巡抚左辅迁长沙城南书院于宋代旧址,请得道光帝御书 “丽泽风长” 匾,随主其讲席,将招生范围扩至全省,使其真正成为 “通省”书院。

在蓉峰先生的子侄辈中,以聂尔康(号亦峰)最为知名,从某种意义上而言,他进一步强化了聂家的声望。

聂有豫(镇敏三子),榜名泰,更名尔康,号亦峰,增监生。清道光丙午科(1846)顺天乡试举人,清咸丰癸丑(1853)会试进士,殿试三甲,朝考二等,钦点翰林院庶吉士,国史馆纂修、武英殿协修。至此,聂家连续四代涌现出了四个进士、两个举人,成为湖南罕有的科举家族。

聂亦峰散馆后以知县拣发广东,历任石城县知县、南雄直隶州知州、高州府知府。时值粤西氛未靖,领兵会剿,克复浔州,两广总督瑞奏奖以道员用,赏戴花翎。著有《廉江冈州梅关高凉诸公牍》《韵字鉴》等集行世。《廉江冈州梅关高凉诸公牍》实为《聂亦峰先生为宰公牍》,曾经刻印两次。至1935年增订出版,由孙聂其杰校刊,子聂缉槼作跋,谭延闿题写书名。2012年,由江西人民出版社再次整理出版。

如果说《诫子书》是讲如何做官,《为宰公牍》则是讲如何做事,时间跨度100年有余,既是一脉相承,也意味着聂家已经形成了能引领风尚、具有指导意义的价值观。聂家的声望日隆,也开始产生了外溢效应,促成了与湘乡望族曾国藩家的联姻。

聂亦峰和曾国藩这对亲家,在生前并没有能晤面。原先议定聂缉椝从广东赴南京完婚,但是未料曾国藩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二月初四日在南京两江总督署内去世。聂缉椝在南京吊唁后返回广州,抵家仅三天,五月二十九日,聂亦峰也因病去世了。

这桩婚姻的牵线人是曾纪芬的九叔曾国荃,此外曾国藩的早期幕僚、清咸丰六年(1856)进士、安徽芜湖道李寿蓉(长沙人)可能也为之促成。清咸丰九年(1859),李寿蓉在任户部主事时得罪了当时的权臣肃顺被下狱,聂亦峰曾去探望并赠以钱物。李寿蓉直到肃顺被慈禧太后处死后才恢复自由,他对聂亦峰感铭于心,在聂亦峰获外放广东时赠以诗作,在聂亦峰病逝时亦前往吊唁,以诗和挽联表达深切的悼念,尤其以挽联颇见深意:

孤櫬自万里而归,依然故国山川,问何处葬君仙骨;

诸子亦一时之秀,如此旧家门第,幸无忘读乃父书。

聂亦峰去世后,聂缉椝参加乡试未中,改而以监生身份遵例以郎中分部行走,这是聂亦峰在任上病逝给他留下的体制福利机会。清光绪元年(1875),他在长沙与曾纪芬完婚。光绪五年(1879),以在湖南滇捐局案内出力有功,由时任云贵总督刘长佑奏保补郎中缺,随后以道员用。刘长佑是湘军宿将之一,对曾国藩的知遇之恩自不待言,安排聂缉椝在湖南滇捐局谋个差事,不仅帮这对小夫妻度过了眼前的窘迫,还名正言顺地为他进入仕途打下了基础。

清光绪七年(1881),聂缉椝由妹夫关照,先至南京帮办营务处,而湖北巡抚李瀚章是曾国藩的得力门生之一,更是委其担任督销局差事。

左宗棠任两江总督后,对聂缉椝进一步提拔,任命为上海江南制造局会办,亦即副负责人。他随同时获得任命的一批人晋见,左宗棠独留他单独谈话:“君今日得无不快意耶?若辈皆为贫而仕,惟君可任大事,勉自为之也。”此语足见左宗棠对官场的洞见、对聂缉椝的深望。

聂缉椝在江南制造局前后八年,从会办到总办,均勤勉任事,止亏为盈,达10余万两。而曾纪芬贵为千金小姐、总办夫人,仍自己纺纱,并向翻译馆负责人傅兰雅的夫人学会了编织毛衣。清光绪十五年(1889),聂缉椝被调任两江总督的曾国荃荐保道员,次年实授苏松太道,但当他再次升迁办理移交时,才发现亏空高达80万两之巨,曾纪芬只能变卖金器,千方百计筹款归还。原来是接任之初前任已经亏空20万两,而聂缉椝经验不足,接任时并未先经清点核计,甚至留用的账房徐某等还是前任的班底。遂令其用轮船一只及珠宝若干补缴亏空,这批珠宝一度暂存聂家数月之久,曾纪芬做到了不曾取出试戴。

此后聂缉椝辗转浙江、安徽、江苏等地任按察使、布政使、巡抚等职,畏于办事棘手、官场复杂等因素,聂缉椝听从夫人的意见,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申请开缺(离职)获准。曾纪芬则以接手公婆的家产经营,开始接班主理家政。至光绪34年(1908),聂家因故举债购买纱厂,更名“恒丰”,又新建中华纱厂,均由聂其杰主理,聂家由此转而在沪上不断发展实业。

清宣统三年(1911)正月十八,聂母张太夫人逝世。聂缉椝因劳累和哀伤过度,于二月二日去世,弟弟聂缉荣也因伤母、兄之逝而于三月二日辞世。迭遭巨痛的曾纪芬年届六十,聂家门庭由她和儿子们努力支撑着度过难关,四年后与聂其杰等人受洗,皈依基督教。

《衡山荆林聂氏族谱》不惜用大段文字来表达对曾纪芬的由衷敬意,称她“秉德温懿,宅心慈和,持家勤俭,躬亲纺织缝纫,为女媳表率,一秉文正公家风。随宦节署,恒终岁布衣粗服,未尝轻御赐罗绮。尤好善不倦,每年自制灵验药品随时施送,济人无算,药料均亲自选制,虽盛暑不辍。晚岁提倡女学不遗余力,取日本下田氏所著《家政学》一书重加编辑,斟酌日本与吾国风俗、宗教异同之点,其不宜者删之,其所阙者增之,于伦常、劝善诸端尤注意焉。一时风行海内,各处翻刻之本甚多。此外,《论女学书》刻于《女铎报》内,均为女界传颂。他如整顿族中义田、创兴族中公学、续修此次谱牒,皆赖其力,诚海内女界山斗,非独一族之女宗也。”显然,她在聂家发挥了至关重要的、无可替代的作用,聂家家风不坠、家业不衰,她居功至伟。

民国七年(1928),曾纪芬主持分家,家产均分为十份,其中一份按《圣经》逢十献一的规律作为慈善经费基金,每年收入捐给教会或公益捐款;两份作为曾纪芬的养老保障;承嗣和出继的两个孙子各得半份。每份价值银八万余两,但主要以工厂股份、田产折算,并无多少现金。此外捐出一处地块交工部局,建“聂中丞公学”,该校现为上海市市北中学,位于杨浦区辽阳路,目前校园南侧仍遗存聂家的四幢私宅,为民国十五(1926)年建,分属曾纪芬和四个儿子居住。

聂其杰(云台)于民国九年(1920)被推举为上海总商会会长,一年后获辞。民国十五年(1926)起,在曾纪芬的安排下,聂家每星期开家庭会,由聂其杰讲论,后又编辑发行家庭报,她以这些独创的形式来维系聂家的家德家风。

1942年,曾纪芬以91岁高龄在上海去世,距离她嫁入聂家正好67年,在这期间,聂家完成了从传统科第世家到民族资本家的巨大转变。

与祖先们的著书立说类似,聂云台除建企业、开矿山、办航运外,所著《保富法》也曾在上海滩风靡一时,他对乐山公的追念尤其深刻,足见其品行已经极大影响了子孙后代,这也是聂家的精神内核所在。

当尘埃落定,人们可以看到,聂家新一代以聂云台为代表,大都在实业方面有一番作为,第四子其炜还是中国银行的创始成员之一。即便是几个女婿,也很不凡,如长婿张其鍠官至民国上将、广西省长,小女婿周仁是著名的冶金和陶瓷专家。聂家后代的的联姻圈甚至涵盖了左宗棠、李鸿章、梅启照、瞿鸿机、沈葆桢、刘锦棠等晚清重臣家族。显然,聂家子孙所经历、所遵循的这一切,都深受聂家深厚的家风熏陶,也接受了曾国藩诸多思想、修养的影响,在这种双重作用下,曾纪芬集继承又超越、守旧又创新于一身,使得她在聂家所发挥的作用巨大而深远。在八十岁时(1920)曾口述了自己的生平经历整理出版,在九十岁时(1930)挥毫写下“金石其心、芝兰其室,仁义为友、道德为师”赠人,这也可以说是她自己践行家族使命的总结。

时间如白驹过隙,聂家扎根于湖南衡山已经超过300年,从一个小家庭开始壮大,数代人努力进取,终成衡山望族。在根深叶茂之后,聂家子孙又散播四方,衡山县城的紫芝药局、上海辽阳路的聂家花园已经成为遥远的回忆,世家的荣耀已经永远成为过去。但是,时光并不能抹杀聂家历代先辈的苦心孤诣,并不能摧毁家族的文化基因,并不能割裂厚重的文化传承。

至此,我们也不难知道聂家能成为世家的秘密,那就是向善、向学。无论是为官之道、行事之法,还是积极从事各种公益或著书立说,它们的本质就是一个朴素的“善”字,以德服人;而科举征途的持续进取、一以贯之的家风熏陶,润物无声。从而保持一种正向的进学与鞭策,符合当时的主流价值观。

曾纪芬编撰的《聂氏重编家政学》初刊于光绪三十年(1904),迄今也已116年,她的曾孙女聂崇彬小姐从海外归来,又重新拾起了这本书,如同穿越时空,与曾祖母联袂解读、诠释。

对今天年轻的后浪们而言,“家政”恐怕是一个略显陈旧而陌生的概念,它讲的是如何持家、如何教育子女等诸多方面,是已经远去的前浪们的实践与总结,或许也是聂家的君子之泽没有三世而斩的原因所在,诚然也是旧时代一个“成功”家族的范例。故不妨把它当做是当今社会大学一门最重要的课程,修身齐家的行动指南。

拙文则尝试以解码的方式为读者了解聂家的渊源与传承提供些许帮助,从而更好地读懂这本曾祖母的书。

 

李超平,1970年生,客居沪上,原籍湖南湘乡市。长期致力于晚清湘军历史、湖南区域家族史研究。2011年出版《两江穿越——走读曾国藩》,2019年与杨锡贵先生整理出版《湘学研究丛书·蒋德钧辑》。湖南省作协会员,曾国藩与湘军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区域文化研究基地特聘研究员。